時至今日,足球評述員的功能是⋯⋯?|白界線外

 時至今日,足球評述員的功能是⋯⋯?|白界線外

 時至今日,足球評述員的功能是⋯⋯?|白界線外

每到「雙數年」便是足球世界的大賽年, 2024 的夏天亦相繼有歐洲國家盃和美洲國家盃決賽周進行。筆者入行時正是 2004 歐洲國家盃前夕,不經不覺已是 20 年!「廿年人事幾番新」,近年見證隨著資訊爆炸,媒體生態亦已變天,雖然足球評述嘛,說穿了還是對著咪高峰說話,但工作細節已有極大改變。

只能提供資訊的評述在現今世代足夠嗎?

足球評述工作的功能,顧名思義便是說明球賽中「到底發生過甚麼事」。回想起筆者剛入行時,Google各功能 和YouTube尚未盛行(年紀敗露!),每次準備評述球賽,最花功夫的便是資料蒐集!當然,電視台幕後同事會提供賽事及對賽雙方的基本資料,但要了解球隊場外消息、花絮、往績等都要靠自己,猶記得當年準備一場賽事,往往都至少花上數個小時。到了今時今日,當這些硬資訊都是唾手可得的時候,評述員如只提供資訊,是否已經足夠?球迷想知球員以往歷史、出身等硬料,何須評述員提供,倒不如直接到維基百科?

隨著足球世界發展越來越快,場內場外的細節越多,作為足球評述員要顧及的也越多,前文提及的資訊不是不需要,而是變成只是基本。除資料外,技術及戰術分析、球例及視像裁判的執行、球員們在社交媒體的動向、球會的財務狀況也需微懂。資訊爆炸已令評述員的角色不單是提供資料,而是根據球賽、甚至乎整個球季的發展,提供適當、經「篩選」的資訊給球迷,藉以提供「前文後理」的關係。

社交媒體盛行令金句更「金」

除準備和分享資料的方式不斷變更,近年筆者印象更深的是,社交媒體令大眾「享用」媒體內容的變化亦十分大。以往即時評述的功能主要服務對象,是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球迷,沒有看過球賽直播的球迷,甚少有機會重溫評述員所用的詞句,在香港也好,外地也好,即使是能在網上瘋傳的所謂「金句」,也是搞笑性質居多(有沒有聽過「十二碼,一係入,一係唔入?」)。但是社交媒體的發展也令球迷接觸球賽的生態有所改變,從以往由球賽或精華,到現時各社交媒體平台都以bite sized的短片主導。

要數在英語世界內近年最著名的足球評述員,相當非Peter Drury莫屬。這位現任英國天空電視台的評述員以「史詩式」金句為名,以因其「金句」配合畫面往往已提升極高戲劇性,歡眾毋須有前文後理也可欣賞,2018年羅馬在歐聯奇跡反勝巴塞隆拿,Drury的一句評述便在社交媒體上瘋傳:

“Roma have risen from their ruins! Manolas, the Greek God in Rome! The unthinkable unfolds before our eyes!(羅馬已經從廢墟中崛起!文奴拉斯,羅馬的希臘神!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我們眼前展開!)

相信這類金句不會是「臨場爆肚」,而是「早有預謀」,好處當然是令球賽生色不少,但如果評述語句如「方太煮餸」般「整定」,又是否有違即場評述的原意?

英文評述界「金句王」Peter Drury,以事件準備的「史詩式」金句著名(截圖來自PLTV 節目)

英文評述界「金句王」Peter Drury,以事件準備的「史詩式」金句著名(截圖來自PLTV 節目)

評述選擇越來越多

此外,除傳統評述外,現在網上亦流行「伴看」節目,由網台主持在球賽進行時,於網上同步提供評論。通常這些網絡直播主,都是作賽其中一隊的球迷,這令球迷可「投其所好」,收聽支持己隊的觀點。反觀,觀眾對傳統電視台評述要求「中立」雖說是基本,但根據個人經歷,同一場球賽,試過同時雙方球迷認為評述員是針對自己支持的一方!量度「中立」的尺是如何伸縮,恕筆者未能參透。今天,相信不少球迷觀看球賽時已經習慣眼看兩機(甚至三機)在手,可同時收聽不同聲道、即時查看不同資訊、甚至同時觀看幾場球賽,傳統評述的功能相信還會不斷演變。可以肯定地說,今天的足球媒體世界,已沒有「大台」,藉此鼓勵各評述員繼續努力,不斷求新求進。

Text:陳祉俊
Photo:網上圖片、資料圖片 
Design:Yvonne
原文刊於《運動版圖》2024年6月號 

標籤 (Tags)